
常见的古籍破损形式及破损定级标准
作者:焦玥 时间:2017-12-04 16:18:08 浏览次数:393 次
由于自然原因或者保存方式不当,古籍在长时间的存放后,会遭到不同程度上的损坏。只有了解了古籍破损的原因,才能为其寻找更为合理、科学的保护方法,从而达到延长古籍使用寿命的目的。
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古籍破损形式:
酸化 纸张的pH值明显降低,酸性增强,大气中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的浓度,以及纸中木质素的含量均会对纸张酸化程度产生影响;
纸的pH值 | 预计寿命 | 持久性级别 |
7.5~9.5 | 200年以上 | 最持久的纸 |
6.5~8.5 | 100年以上 | 较持久的纸 |
≥5.5 | 50~100年 | 中等持久的纸 |
<5 | 20~50年 |
老化 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纸张劣化,纸张的纤维素被逐渐降解、氧化,纸张会变色、焦脆,甚至是掉渣或呈粉状;
霉蚀 因霉菌分泌物腐蚀作用所导致的纸张纤维素降解,机械强度降低;
粘连 因受潮、霉蚀等原因造成的书叶粘接,严重的会变成书砖;
虫蛀 昆虫蛀食对书叶造成的损坏,主要表现为古籍书叶中出现圆形或曲线形贯穿的孔洞,可由首页贯穿至末页。常见书虫有毛衣鱼、烟草甲和白蚁等;
鼠啮 鼠类动物啮食对书叶造成的损坏,主要表现在书叶四周的缺损;
絮化 书芯四周因过度磨损或其它原因导致呈棉絮状;
烬毁 书籍因火烧导致不同程度上的缺损,并伴有火烬痕迹;
线断 线装书的装订线损坏;
撕裂 书叶撕破呈裂损状;
缺损 书叶局部残缺。
针对古籍中存在大量破损现象,为了给破损古籍进行分类并合理定级,也为了拟定修复保护计划提供准确数据,文化部特制定了《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》。本标准的颁布对科学保护古籍,集中力量抢救、修复濒危古籍具有重要意义。
本标准规定划分了古籍特藏破损级别的方法:
1. 一级破损
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,定为一级破损。
1.1 书叶纸张酸化特别严重,纸张酸碱值(pH)小于4。
1.2 书叶纸张老化严重,纸张机械强度严重降低,书叶翻动时出现掉渣、裂口、破碎的现象。
1.3 书叶粘连面积达到40%以上,且粘连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%以上。
1.4 书叶虫蛀面积50%以上,且虫蛀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80%以上。
1.5 霉蚀、鼠啮、烬毁达到30%以上,且霉蚀、鼠啮、烬毁书叶逃到整册书叶的60%以上。
1.6 严重絮化,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%以上。
1.7 叶面、书脊、书口、书脑各部位严重缺损,需整册揭裱修复的。
2. 二级破损
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,定为二级破损。
2.1 书叶纸张酸化严重,纸张酸碱值(pH)小于5。
2.2 书叶纸张老化比较严重,纸张机械强度明显降低,书叶变色严重。
2.3 书叶粘连面积达到30%以上,且粘连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30%以上。
2.4 书叶虫蛀面积30%以上,且虫蛀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60%以上。
2.5 霉蚀、鼠啮、烬毁达到20%以上,且霉蚀、鼠啮、烬毁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%以上。
2.6 书叶絮化比较严重,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30%以上。
2.7 叶面、书脊、书口、书脑等部位缺损比较严重。
3. 三级破损
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,定为三级破损。
3.1 书叶纸张酸化,纸张酸碱值(pH)小于5.5。
3.2 书叶纸张老化,纸张机械强度降低,书叶四周变色。
3.3 书叶粘连面积达到20%以上,且粘连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20%以上。
3.4 书叶虫蛀面积20%以上,且虫蛀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30%以上。
3.5 霉蚀、鼠啮、烬毁达到10%以上,且霉蚀、鼠啮、烬毁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20%以上。
3.6 书叶轻微絮化,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20%以上。
3.7 叶面、书脊、书口、书脑局部缺损。
4.四级破损
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,定为四级破损。
4.1 书叶纸张轻微老化,有明显黄褐色斑点。
4.2 书叶有轻度霉蚀、虫蛀、鼠啮、烬毁、絮化、口开现象之一者。
4.3 由于浆糊失效导致补纸、托纸、镶裱纸与书叶分离。
5. 五级破损
有下列情况之一者,定为五级破损。
5.1 书衣轻微破损。
5.2 装订线、纸捻断损。
在古籍的保护过程中,首先要研究、分析其破损的各种形式,再依据《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》来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计划,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妥善保护、利用古籍。对于古籍展开合理科学的保护措施,为弘扬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!